【香港书展】陈伊敏:德国老人为什么可以活得从容优雅?!
尽管德国已迈入“超高龄社会”,但德国老人生活现状与香港高龄人群画像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与香港不同的是,德国早在20年多前就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老龄化的问题。
一部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黑格尔导论:《黑格尔》译者前言
也许这本书在“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早已不是问题的年代算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入门书,让他们大致了解黑格尔哲学的粗糙轮廓,也可以作为研究指南,让汉语学人管中窥豹,从中瞥见英语学界黑格尔研究状况之一斑。
俾斯麦与魏玛共和国百年
在比较视野的审视之下,俾斯麦从一个无所不能的阴谋家变成一个优秀但却有限的人类。他不再是半神,也就因此从一个人类无力背负的责任中被解放出来。因此,从魏玛共和国到纳粹德国的蜕变需要更多关注同时代事件和环境的影响。
从开始中开始——评沃格林《秩序与历史 第五卷:求索秩序》兼忆徐志跃兄
它是片断性的,只是因为没有把分析扩展到已经列入作者视野的其他材料上,本可更为详尽的理论呈现,也因生命之烛的燃尽而得不到展示。但是,理论呈现本身是基本完全的,而按沃格林所说的,求索秩序是个未完的故事…
大变动时代的个体心灵 ——读《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
1944年1月底,在给挚友的信中,朋霍费尔再次将内心世界表白:所有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可能性都嘎然终断,那么在焦虑过后,就会发现生命其实掌握在一双更结实、更强壮的手中。对你以及对我们来说,未来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首要任务,应该就是把彼此交托在那一双手中……不论我们曾经有任何软弱、错误以及罪过,一切完全在上帝的掌握中。
实事求是、且行且思的朝圣之旅:卡尔•巴特的神学生存和思想道路(之四)
巴特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神学生存和思想道路,并以如下话语总结其中精髓:“作为神学家,也作为政治家,我最后想说的话语,不是比如‘恩典’这样的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名字:耶稣基督。他是恩典,而且,他是最后者,在世界、教会、以及神学的彼岸”。
实事求是、且行且思的朝圣之旅:卡尔•巴特的神学生存和思想道路(之三)
巴特强调,教义学是一门与教会密切相关、关涉神学实事和真理问题的科学。这门科学以上帝的话语、以及上帝与人和人与上帝之间的关联历史为研究对象,试图考察教会关于上帝话语的言说和实践是否符合《圣经》对这一话语的言说。
从海德格尔到敌友政治:读刘小枫的《海德格尔与中国》
刘小枫的海德格尔解读不是为了解读而解读,而是为了现实而解读,他反对所谓的马基雅维利时刻或海德格尔时刻,却总是不断地冒出了刘小枫时刻。
黑暗中的微声:一战中的卡尔.巴特
在1914年8月初的那天,我个人的记忆是完全黑暗的一天。93位德国知识分子发表了支持威廉二世和他幕僚们的战争计划的公开宣言。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我发现了我曾经极为尊重的神学老师们几乎都在上面。绝望是我这个时期的标志,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能够去跟从他们的伦理学和教义,或者他们对于圣经和历史的理解。因为至少对我而言,19世纪的神学根本就没有未来。
重新思考希特勒的崛起之谜
2018年,世界面临威权主义和强人政治回潮,对纳粹这一重大历史现象,需要更清晰地洞彻。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汉斯·莫姆森发现,那些促成希特勒上台的力量,同时也是促成魏玛共和崩溃的力量。在纳粹崛起期间,德国精英需要担负更多的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