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论欧洲税收国家的危机
欧洲现代国家和古代国家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熊彼特认为:两者之间重要的差别就是公法和私法之间的关系。一个税收国家只要能够保证人们自利的动机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而不是依靠其他的动力,就能够避免和摆脱危机。相反,一旦国家依靠其他的方式作为发展的动力而抑制人的创造力那么很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危机。
阿甘本或帕甘本或者其他
作品的标题叫做《剩余的时间》,我们所需要面对的是一个身处“剩余的时间”中的阿甘本,一个“剩余”的阿甘本。只有在自身的剩余性获得表征的时刻,他的论述才真正获得其独特性。这样说,唯有被纳入一个去独特化的自我重复的系统之中,他的独特性才能得到彻底彰显。
“从细节触摸历史的体温” —《史迪威的战场》序
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人物的著作,不如说这是一本读书笔记更贴切;是为了读懂、读明白、读透彻《史迪威文件》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而扑入史料之海中游泳八年多的心得。
俾斯麦与魏玛共和国百年
在比较视野的审视之下,俾斯麦从一个无所不能的阴谋家变成一个优秀但却有限的人类。他不再是半神,也就因此从一个人类无力背负的责任中被解放出来。因此,从魏玛共和国到纳粹德国的蜕变需要更多关注同时代事件和环境的影响。
食品安全,神圣人和没有娃娃的国
现代社会中,权力的再生产不再仅仅是财富的分配,而是风险的分配和时间的分配。乌尔里希·贝克在他的《风险社会》中洞察到:在现代社会中,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之间并非是割裂的,相反,它们是一种彼此颠倒方式的重构,也就是,大量的财富不断向上层阶级集中,而风险则更多地归向社会底层。阶级的不平等和风险在一个社会中彼此互为条件,社会阶级的不平等不仅加剧了不平等分配,而且还通过公共宣传强化这种风险分配的正当性。
跟刘小枫去叙拉古?——十批刘小枫(上)
百年中国的历史,既是苦难的历史,又是革命的历史。认清这一段历史,不仅让中国人不忘国耻,还能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今日幸福。因此,不断温习中国近代史,实在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够让人知道中国历史的必然,还可以戳破那些浅薄自由主义者的自由民主迷梦,防止这些傻蛋被稀里糊涂的“和平演变”了。要知道,即使今日的现实并不能让人满意,但比之百年之前的中国,简直是天上人间了。就此之故,懂得感恩,不忘“国父”,也是应然之理了。
【新春采访】赵嘉文:我们都是摸大象的盲人,交流合作,才能接近真象
我们一直将《格列佛游记》看作是一本童书,是完全搞错了。小孩子怎么懂得大人国、巨人国、飞岛以及“慧骃”国背后的讽刺?斯威夫特对于党派政治、宗教战争王室政治以及贵族们的讽刺,对于人性的讽刺,小孩子怎么可能看得懂?
当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
中国大陆谈论政治儒学的新儒家,建立起来了孔子-西汉今文经学-康有为-大陆新儒家的学统论述。这与讲求心性之学、活跃于港台的新儒家不同,他们的学统上是上接宋明,由孔子-孟子-韩愈-宋明诸儒-熊十力及“中国文化宣言”诸先生,这样延续下来。
书评:《富裕的代价:战后日本的劳资关系》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日本钢管的左翼激进劳工运动者如何被亲近管理层、配合资方的温和工会分子所取代。戈登在书中数处慨叹,早期工会运动中的民主自治精神和平等主义追求 - 作为克服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方法 - 已经被牺牲,而换来的实际工资增长、休息时间、性别和阶级平等,以及所谓的 “中产” 生活素质,都太少太少了。
大变动时代的个体心灵 ——读《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
1944年1月底,在给挚友的信中,朋霍费尔再次将内心世界表白:所有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可能性都嘎然终断,那么在焦虑过后,就会发现生命其实掌握在一双更结实、更强壮的手中。对你以及对我们来说,未来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首要任务,应该就是把彼此交托在那一双手中……不论我们曾经有任何软弱、错误以及罪过,一切完全在上帝的掌握中。
誰能贏得马克思遗下的尼伯龙宝藏?
这个世代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相较于他们的兄长辈和父亲辈,可能更与他们的爷爷辈接近。
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读书
我订阅的一个公众号,推出“120年前的今天”系列,9月份开始每天更新一段,介绍谭嗣同在当天的工作和行动。于是,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谭嗣同工作的艰难,而又因为预先知道结局,更增添一丝悲壮感。9月21日终究来了,谭嗣同推辞掉无数人的搭救,错过了长达三天的“逃生窗口”,终于被捕收监。
昂山素季,东方主义的产物
昂山素季是后资本主义和西方欲望投射的产物,并不是对普遍的人的价值和尊严进行捍卫。
怎样定义恐怖主义?
关于恐怖主义定义的讨论,放在二十世纪以来的实例中,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各种屠杀现象(包括美军在日本的核爆经验)、之后各地的反殖独立战争、爱尔兰共和军、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的兴衰,到现在的库德工人党,其实还在动态的演变发展中,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伦理上的正当性则是定义恐怖主义过程中的精髓。
何铭思:大时代中的一位老香港
霍何两位筚路蓝缕,以启山河;抚今思昔,应可无憾。其实人世间,既多偶然事,亦有其必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之谓乎!
【读书访问】本力:怨恨,是理解当下中国整体问题的一把钥匙
尼采从微观心理上对于理性和道德的反思早已超越了“人道主义”的启蒙意义,使其成为理解和解决当下中国社会整体问题的一把钥匙。
抵达远方:读奈保尔的《抵达之谜》
奈保尔的书名来自于画家基里科的同名画作…画中有一个码头,有两个穿得严实的人,其中一个也许是刚刚到达的人。奈保尔说这幅景象荒凉而神秘,传达了抵达的神秘。那两个人从哪里来?他们身处何方,又将去往哪里?
【读书访问】毕研韬:人们难以达成共识,这是全球化现象
如不改造政治生态,决策的科学性就无从提升。政治精英们只知道信息流量过大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殊不知,信息流量过小同样会危害社会稳定与发展。
一个香港人如何书写延安?
作者在延安乡村进行了一年的田野考察,她的香港身份让她的研究遇到不少困难,同时促使她跳出某些思维定式和意识形态禁锢,以反思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并且开启了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等跨学科的对话的可能。
74名小学生,去了哪里?
尽管在灾难中,日本政府的救援机制有些滞后,甚至出现政府不作为,但大多数日本人选择“就继续这样过吧”的态度,大多数日本人尊重日本政府、政客的决定,即使他们不喜欢,也不会采取很极端的举动,而只有很少数的愤怒的遇难者的家长在抗争、寻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