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与神学“之间”——《接着海德格尔思神学》序言
子淳兄和刘小枫先生都非常重视现代性已经出现和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但是,他强调上帝启示恩典的垂直维度,而刘小枫先生则强调永恒自然秩序和具体灵魂差等的平面维度。在我看来,这里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在中西之辩之背后更为根本与关键的古今之辩,更是在神人关系视域下对垂直维度与平面维度、以及恩典与自然之间关系迥然不同的立场与理解。
从开始中开始——评沃格林《秩序与历史 第五卷:求索秩序》兼忆徐志跃兄
它是片断性的,只是因为没有把分析扩展到已经列入作者视野的其他材料上,本可更为详尽的理论呈现,也因生命之烛的燃尽而得不到展示。但是,理论呈现本身是基本完全的,而按沃格林所说的,求索秩序是个未完的故事…
实事求是、且行且思的朝圣之旅:卡尔•巴特的神学生存和思想道路(之四)
巴特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神学生存和思想道路,并以如下话语总结其中精髓:“作为神学家,也作为政治家,我最后想说的话语,不是比如‘恩典’这样的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名字:耶稣基督。他是恩典,而且,他是最后者,在世界、教会、以及神学的彼岸”。
川普移民政策争议的历史思想源流——奴隶制辩论的困境
在事关奴隶制的辩论过程中,它引发了对神学的实践性、圣经解释和权威性、以及关于神学理性的培根式理念等诸多的问题。
实事求是、且行且思的朝圣之旅:卡尔•巴特的神学生存和思想道路(之一)
巴特的一生是神学生存和思想创作的一生,其中产生的具体作品是实事求是的、且思且行朝圣路上的一个个坐标。这些坐标所标示的,既有林中的死路,也有崎岖的弯路,更有光明显现的林中空地。
黑暗中的微声:一战中的卡尔.巴特
在1914年8月初的那天,我个人的记忆是完全黑暗的一天。93位德国知识分子发表了支持威廉二世和他幕僚们的战争计划的公开宣言。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我发现了我曾经极为尊重的神学老师们几乎都在上面。绝望是我这个时期的标志,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能够去跟从他们的伦理学和教义,或者他们对于圣经和历史的理解。因为至少对我而言,19世纪的神学根本就没有未来。
《四季书评》读书访问:危舟
当政治哲学逐渐演变成对规则的探讨与命题的论证时,沃格林反其道而行之,在思想领域不断掘进,认为政治哲学的核心是意识哲学,进而提出研究人类秩序问题,就当研究意识之秩序。
四季书评新春采访之二:王寅丽、徐震宇
桑德尔的哈佛正义课在国内非常受欢迎,面对道德难题如何思辨、如何选择,桑德尔给出了康德伦理学、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德性伦理学等多个角度的思考,但这种不具前设的思辨,会不会让学生陷入选择的困境?所以我想看看考克斯如何从耶稣教导的立场来讨论当代的道德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