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黑格尔导论:《黑格尔》译者前言
也许这本书在“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早已不是问题的年代算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入门书,让他们大致了解黑格尔哲学的粗糙轮廓,也可以作为研究指南,让汉语学人管中窥豹,从中瞥见英语学界黑格尔研究状况之一斑。
我们曾向往的自由:对抗异化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
《主要流派》在马克思丰富多样,时而又不乏矛盾的思想中抓住了一条“主线”,那就是人对克服自我异化的呼唤与渴望。这一异化的根源是伴随劳动分工而产生的一整套私有产权体系及其上层建筑。
有必要为《纳尼亚传奇》写一本导读吗?
《通往阿斯兰的国度》是马丽和李晋精心绘制的一幅纳尼亚王国的旅行地图,它为旅行者提供指导而非直接的经验,仅循地图前行将会错失许多风景,但身携地图必定有助于旅行。这幅地图不仅标示出主要景点,更重要的是它引领旅行者不迷失于词语的丛林,使他们驻留真正的纳尼亚王国,并看见无与伦比的阿斯兰。
手足情,不相争:关于俩娃和睦相处的童书
在美国的图书馆里,童书架上单独有一个标签是Sibling Rivalry的类别,就是引导多娃家庭中哥姐妹弟怎样相处的书籍。随着二娃家庭越来越普遍,中文世界也需要此类资源,因此介绍几本关于这个主题的有趣童书。
蒙田的活法,大概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
蒙田开创了一项观察自我、观察内在的文学传统。他记录自己的生活、听闻的轶事、所感所思,当他的人生如水流过,他的想法也在不停变化,二十年足以造成《随笔集》多处前后不一致的观点。他的作品是不断流动的。
约瑟夫“无”中生“有”的智慧
这本荣获凯迪克奖(由美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儿童绘本大奖)的绘本的确实至名归。每一个画面都是丰富的,你总会在每一个场景发现一些有趣的事物。
有历史纵深感的童书
每一代人都被抛入一个特定的时空之中。世事变迁会让物质世界在两三代人的跨度之间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将小人物的故事放进大历史来写,就会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与哀哭的同哭
中国历史上,不乏悼亡之书,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或为近世最著者。沈复与龚立人相似,两人都在丧妻之痛中挣扎,经历着相同的人世悲情。不同之处在于,一位是乾嘉年间的江南文人,一位是当代的香港神学家。面对无法理解的苦痛,两人走向的超越之路也全然不同。
让孩子爱上书:几本经典的童书绘本
既然有喜欢读书的孩子,也就有喜欢被孩子读的书。这里推荐的7本童书,不仅仅适合小朋友,实际也适合每一位保有纯真的成年人。
慈善的困境——托克维尔论现代贫困救济
人的好心会真正帮助到最有需要的人,还是被利用?这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遇到的难题,也是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他的时代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