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离我们有多远?
因为中国文化中,本来就有江湖与武侠的因子,所以武侠小说才得以深入人心。上至政治巨头,下至监牢囚犯,人人爱看武侠小说。这种因子促成了武侠小说的流传,但这种流传反过来却也重构了文化中的相关因子。最近金庸去世以后,很多人讨论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何在西方世界没有流行起来。很简单,江湖还在我们身边。每个人还可以告别体制,身处江湖。而西方世界,不会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纪念金庸:“清凉境界”中的高层权斗 —《笑傲江湖》读/听后感之一
金庸本人涉入政治的程度是比较深的,对政治场中的人情世故的领悟力也强。要不然,作为小说家固然可以虚构出犬牙交错的斗争形势,但却很难写出细节那么致密、信息量那么大的文本片段。我很确定,他写这个片段的用意,是要藉以表现政治场中斗争的具体过程,而不是要让读者过过眼瘾看顶尖高手扎堆比武。
有必要为《纳尼亚传奇》写一本导读吗?
《通往阿斯兰的国度》是马丽和李晋精心绘制的一幅纳尼亚王国的旅行地图,它为旅行者提供指导而非直接的经验,仅循地图前行将会错失许多风景,但身携地图必定有助于旅行。这幅地图不仅标示出主要景点,更重要的是它引领旅行者不迷失于词语的丛林,使他们驻留真正的纳尼亚王国,并看见无与伦比的阿斯兰。
两位诺奖得主的“大问题”
在一般人看来,气候变化与经济变化似乎是两个极不相同的领域。但在专业研究者看来,它们背后的经济机制却有相通之处,两者的逻辑并无二致。委员会同时颁奖给两人,一是因两位经济学家从不盲从跟风,多年来坚持不懈地研究大问题,确有大师风范;二则也是希望学界及大众能对这些全球性、根本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誰能贏得马克思遗下的尼伯龙宝藏?
这个世代的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相较于他们的兄长辈和父亲辈,可能更与他们的爷爷辈接近。
美国政治行动的思想根源——从凯南的《苏联行为的根源》谈起
时至今日,美国的外交政策仍旧延续着凯南“遏制战略”的路径,试图塑造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然而却与凯南有着很大的不同,当下的政治战略不再被不同意识形态和观念的价值所塑造,更多占据主导的成为资本和利益,即便是最近传播广泛,被人追捧的彭斯的演讲,让人遗憾的是也已经失去凯南视野中那种对于两种不同秩序和意识形态的深层结构的洞察,转而只是一些现象的描述;
“如果失去是苦,你还怕不怕付出” ——宫西达也《再见霸王龙》读后
这个故事有一种成年人读的故事的紧张感,分析得太多其实容易无趣。分离总是苦,爱而不见,性命都可以折堕。我无法跟三岁的女儿讲述这种情绪。
《四季书评》读书访问:宋宇
新近出版的三部叶礼庭作品中,讨论民族主义的两部皆有洞见,但《火与烬:政治中的成与败》的阅读体验堪称“耳目一新”。
古典音乐与古典艺术
为什么德国人总是把一个乐团和国家身份认同联系在了一起?除了柏林爱乐不再纯粹德国化、(至少在表面上)去精英化,我们是不是同样在见证古典音乐本身全方位的痛苦蜕变?
四季书评新春采访之十三:哈光甜
Eco在这方面几乎是顶峰。所以一部小说必定要编织出一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必须比真的世界更真才能让它的假成立。这对任何一个写作者,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是极为重要的。
四季书评新春采访之十二:梁捷、徐瑾
每当自己对一些问题弄不明白的时候,就会找来一堆相关的书一起读。有时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两本写得特别清楚,特别有创见和逻辑,能够帮你把整个领域梳理清楚,再有其他书的信息作为补充,这个问题就逐渐清晰起来了。
四季书评新春采访之十一:郑海麟、李永峰
我好不容易地将原本是政治运动的中日钓鱼岛之争还原为学朮问题来研究,黎氏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学术研究还原为政治炒作,违背了学朮研究必须遵守的求真求是规则,因而不可能揭示中日钓鱼台之争的症结所在。
那些值得收藏的凯迪克奖儿童绘本
创立于1938年的凯迪克大奖着重于儿童绘本的艺术价值和特殊创意,是世界公认的儿童绘本最重要奖项之一。作者从历时七十多年上百本的凯迪克奖绘本中,甄选出下面七部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
技术社会的梦魇
法国思想家埃吕尔(Jacques Ellul)的悲观,不是来自于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他对人性的洞察——人在挣脱物质匮乏的限定、以为获得史无前例的自由时,往往已经陷入史无前例的捆绑中。
法与事实的距离
《思考法国大革命》傅勒——要理解现代性,理解世界为何是现在的样子,法国大革命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巨大存在。
不仅是乐评—16’萨尔茨堡夏季音乐节
萨尔茨堡,有不爱她的莫扎特,更有深爱她的卡拉扬,二者无意或有意地合力,方能锻造出萨尔茨堡夏季音乐节的盛典。
等我们老了,在根津开个文字烧吧
《我的爱情生活》荒木阳子、荒木经惟——和其他令人难以捉摸的夫妻一样,荒木夫妇的生活也在试探婚姻的边界。
慈善的困境——托克维尔论现代贫困救济
人的好心会真正帮助到最有需要的人,还是被利用?这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遇到的难题,也是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他的时代面临的难题。
不死的俄罗斯知识阶层
《苏联的心灵》以赛亚·柏林——借助外交官的身份,流连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街头,观察普罗大众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