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性准则的文学评论——《本土内外:文学文化评论集》代序
文学是为生命立传,而不是为街头或地名立碑,真正的本土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本关怀,一种由生活出发形成的人文经验与情怀,经内化而形成的观照方式与表达方式,像黄碧云、李碧华、西西等的创作那样,以道地的香港眼光审视香港的历史、香港的经验、香港的社会人生,以道地的香港话语言说香港的故事。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本土性。
何铭思:大时代中的一位老香港
霍何两位筚路蓝缕,以启山河;抚今思昔,应可无憾。其实人世间,既多偶然事,亦有其必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此之谓乎!
港居风情画 俗中见雅 ——刘以鬯小说《香港居》读后
此作真实再现了早年香港居住环境的实况,真可谓一幅“居不易”的连环风情画。
嬉笑怒骂皆义气,妙手仁心出文章
带着墨镜、穿着全黑小布褂、配上一双百搭白鞋的马家辉笑称,这场讲座创了29年香港书展的两个记录,一是居然有人书没写好就先来宣传;二是曾经的“慈云山十三太保之首”陈慎芝会一展歌喉。
内地访客眼中的“香港书展”
来自陕西省的余先生在浙江少儿出版社展区为自己的女儿购买了两本书。“我的两个女儿酷爱读书。因此趁着在香港旅游的机会,我便带着我的两个女儿前来香港书展逛逛”,余先生笑着说道。
台湾作家骆以军:用柔美的辞藻讲述平凡和残酷
骆以军柔美的辞藻诉说着平凡而又残酷的现实,他将自己听到的每一段故事,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视作生命里一件很小很美的插曲。“当你听故事的时候,愿意尊重对方故事中叙述的你所不知的苦难,你会比较谦逊。”
你从未见过的李小龙在这本书中全有! ——独家专访《龙影中华》作者吴贵龙
吴贵龙选择了近一千三百多张珍贵的影像资料编辑成册,这是全球范围内收录李小龙图片数量最多的一本书。
前港中大校长谈教育的商品化和功利化
沈祖尧用自己当医生时曾经犯错的经历宽慰年轻人,不管毕业之后出来从事什么行业,路途总归并不平坦,一定有许多起起伏伏,看待这种挫折的关键是建立自己的韧力。没有人可以平步青云,只有增加韧力、眼光放长才能度过这个难关。
《四季书评》读书访问:何鉴菲
如今的博物馆实践在充满机遇历史时刻,也经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来自文化全球化的焦虑感,因为它要求我们随时主动面对文化差异、旨趣差异带来的无法解决的摩擦、分裂和不可通约性。
香港书展第四天 | 如何把爱情过成浮生六记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李欧梵认为,幸福的家庭和婚姻表面上相似,幸福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香港书展第四天:金耀基的知音知己之情
知音知己之情是一种欣赏、慕悦、关怀之情,是一种愿意分享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和感情具有非常明显的双向性和互通性。
香港书展第四天:李敖临终前的两个遗憾
他的童年记忆非常强烈。他在台湾反抗威权,核心思想其实是为了让中国摆脱外国列强的欺负,走向富强,所以当他必须面临选择的时候,民族主义毫无疑问永远是摆在自由主义之上的。
香港书展第四天:犹太人与中国的四次交集
犹太人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当时在西方社会眼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富庶、文化最先进的国家,最早一批犹太人为寻求商机来到中国。
香港书展第四天:李长声追寻村上春树的东京
东京是对村上春树小说影响很大的城市,这里不仅是村上生存之地,还是小说中地理环境的素材,他的小说充满了东京掠影。
香港书展第三天:西方透过他的镜头看中国
今年,香港大学博物馆举办了博萨特摄影展,并将博萨特关于中国关键十年的黑白照片编辑成画册。《博萨特在中国:记录一九三零年代的社会变迁》中的珍贵照片,使人们对那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香港书展第三天:“童眼”看书展
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他们,能够在荧幕上的虚拟游戏中模拟出所有现实生活中的动作,不必走出家门,连线好友来一局游戏变得异常简单。
香港书展第三天:走进香港的爱情文学作家
“文间有情”专区介绍了十位香港作家,既有内地人熟悉的张爱玲、亦舒、林燕妮,也有内地人不太熟悉的徐速、依达、深雪、林泳琛、郑梓灵、天航及Middle。
香港书展第三天:阿乙谈乡村文学的凋零
以陈忠实、贾平凹、阎连科、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作家,围绕着农民和土地,书写着传承自炎黄时期的农耕生活。但现在,“恐怕也不会有新人愿意在乡村上花费笔墨,因为属于乡村的舞台已经坍塌。
香港书展第二天:中华书局如何逆风上行?
一百余年间,中华书局保持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步调,以无数经典出版物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传统出版如何在维系原有市场的同时开拓新的市场,香港中华书局做了不少尝试。
香港书展第二天:王强用阅读对抗时代
王强出版了一本读书杞记《读书毁了我》,这本书的中文名有些歧义,而英文名更加准确,Reading Reconstruct Me,意思是“读书重构我”,嗜书如命的王强,通过读书获得力量,对抗时代的焦虑。